n130009

1943年,扫荡的鬼子在郭庄村遭到了顽强抵抗,恼羞成怒的鬼子随即调来了大炮,消灭

1943年,扫荡的鬼子在郭庄村遭到了顽强抵抗,恼羞成怒的鬼子随即调来了大炮,消灭抵抗力量之后冲进了村里,对百姓展开了屠戮!

1943年3月11日,山东成武县白浮图镇的郭庄村,成了日军扫荡的焦点。这村子不大,四十来户人家,人口不到两百,周围有青石砌的寨墙,四个寨门连着外头的麦田。日军从金乡县鸡黍镇集结了1300多人,带着机枪、迫击炮,气势汹汹杀向白浮图镇。他们推行的“三光政策”早就让乡亲们恨得牙痒,烧光、杀光、抢光,村村被祸害得不成样子。郭庄村的乡亲们知道,鬼子来了,横竖是死,干脆拼了,拉几个垫背的也不亏。 朱秀松,村里联防队队长,三十出头,庄稼汉出身,练得一身好力气。他早年组织青壮年防匪,深得大家信任。韩玉兰,村里民团队长,二十多岁,识字会算,性格泼辣,抗战爆发后主动操练民团,守卫家园。两人一文一武,带着联防队和民团,成了村里抗敌的顶梁柱。他们的武器寒酸得很,土枪土炮为主,步枪没几杆,更多的是锄头、粪叉、长矛,压根没法跟鬼子的装备比。可乡亲们不怵,宁可站着死,也不跪着活。

日军先到贾庄,朱秀松带着十几名联防队员迎头痛击。土枪喷出的铁砂子弹打得鬼子前锋措手不及,好几个当场倒下。鬼子指挥官气得跳脚,指挥机枪火力压制,联防队寡不敌众,只得边打边退,撤到郭庄村北寨门。韩玉兰早带民团埋伏在寨门外的河床芦苇丛里,掩护朱秀松等人退进村里。周边村子的民团也闻讯赶来,凑了百来号人,分散在寨墙后,靠着墙垛和射击孔死守。 战斗打了两个钟头,鬼子冲了好几次,都被民团和联防队打回去。村里几个神枪手专挑鬼子的军官、机枪手下手,枪枪咬肉,鬼子死伤不少,阵形乱成一团。可鬼子兵力太多,装备又强,很快从鸡黍镇调来重炮。下午天阴,细雨飘下来,民团的土枪土炮受潮哑火,火力一下弱了。鬼子抓住机会,重炮轰开北寨墙一个大缺口,部队蜂拥而入,村里巷战随即爆发。 民团、联防队和村民们退到村内,用长矛、菜刀、石块跟鬼子拼刺刀。韩玉兰打光子弹,抄起铁锹继续干,朱秀松腹部中刀,血流不止,依然挥矛死战。村民们不分男女老少,抄起扁担、木棍,甚至石块砸向敌人。巷战打得血腥,村民们拼尽全力,可终究人少势弱,火力悬殊。除了8人重伤被俘,其他人全壮烈牺牲。鬼子冲进村里,展开报复,80多老弱妇孺被残忍杀害,房子全被烧毁,村子成了废墟。

被俘的8名民团队员被铁丝穿透锁骨,拖到鸡黍镇游街。鬼子当众施加酷刑,挖眼、割鼻、开膛破肚,手段残忍至极。郭庄村的惨案,成了周边村庄的警钟,乡亲们更恨鬼子,更多人拿起武器,加入抗日队伍。全国解放后,郭庄村在政府帮助下重建,村民重修房屋,开垦田地,村庄慢慢有了生气。新建的寨墙上,刻下朱秀松、韩玉兰等烈士的名字,村民们每年清明都去祭奠,缅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。 这场抗争,郭庄村付出了惨痛代价。百来号人,硬抗1300多鬼子,靠的是土枪土炮和一腔血性。朱秀松、韩玉兰和乡亲们的牺牲,不是白费的,他们的抗争点燃了更多人的斗志。鬼子的“三光政策”想让中国人屈服,可郭庄村的硬骨头告诉他们,中国人宁死不低头。寨墙塌了,村子毁了,但那股不屈的精神,永远刻在后人心里。